俄军反攻遭遇重挫,31辆战车被炸成废铁,绍伊古面子挂不住了

文/蜉蝣
近期,乌东巴赫穆特的战斗接近尾声,以瓦格纳雇佣兵为主导的俄军部队仍在收紧包围圈。不过这似乎就是俄军近期在顿巴斯战场唯一的亮点了。从卢甘斯克的克里米纳到顿涅茨克南部的武勒达尔,俄军几乎毫无进展。进入2月份,武勒达尔成为新的热点地区,俄军集结重兵展开大规模反攻,却在这里遭遇惨败,让战前信心满满的俄防长绍伊古面子上挂不住,也让普京颇为头疼。
(乌战场炮火)
乌军发布的一段视频显示,他们成功伏击了一支向武勒达尔进军的俄军装甲部队。从视频画面来看,俄军这支装甲部队,至少有15辆T-72坦克,12辆BMP步兵战车,以及两辆运兵装甲车和1辆装甲工程车。
(被摧毁坦克、装甲车躺在雪地)
这场战斗简直可以说是单方面的“屠杀”。乌军透露说,早在这支装甲部队向武勒达尔进军之时,乌军的无人机就已经盯上他们了,而且一直跟着在高空锁定其位置,并在其进入雷区后,通知炮兵部队对其进行覆盖打击。一轮火力覆盖后,31辆坦克和装甲战车,半路“陈尸”雪地。
至于有多少俄军逃了出去就难说了。此前有爆料称,武勒达尔的乌军使用的是M270“钢雨”火箭弹,为了提高对俄军的杀伤力,他们采用的是子母弹构造的集束火箭弹,在集束弹的打击下,被摧毁战车中俄军士兵存活或逃离战场的可能性并不高。
(M270火箭炮发射瞬间)
俄乌冲突以来,武勒达尔一直是俄军未能啃下的一块硬骨头。俄军一直想要冲到近处,与乌军面对面厮杀,打城市战。
但关键是,由于这座小城本就狭窄,再加上位于高地之上,俄军装甲部队,不得不硬着头皮仰攻。防守的乌军则占尽地利,使用地雷、无人机侦察,以及精准的远程炮击,把俄军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俄军只要被乌军的侦察无人机发现,那结果就和这拥有31辆坦克和装甲车的部队一样,直接送命。
(俄军装甲车“尸体”遍布伏击战场)
俄军想要打掉乌军炮兵阵地也不容易,乌军将领要求其炮兵部队采取分散作战,这样俄军即使能锁定一处炮兵发射点,也难以将武勒达尔的炮兵一股脑端了。最终的结果是,俄军这样的冲锋,除了在战场上留下更多坦克以及装甲战车外,几乎没机会对武勒达尔造成威胁。
除此之外,为防俄军小分头进行渗透作战,乌军又利用火炮布雷,在武勒达尔周边广布布雷区。这似乎也是乌军装甲部队,几乎以乌军靶子的姿态,排着一字长蛇阵从公路向武勒达尔进军的重要原因。
总之,对于进攻方的俄军而言,武勒达尔就是一个“刺猬”,怎么摸都扎手。当然俄军在这一战中的表现,也着实是有问题的。无论是从一开始就被乌方无人机紧跟,还是后面排一字长蛇阵进入敌方的伏击地点。这说明,乌方对于俄军的进攻方式已经门儿清。说白了就是,俄军上赶着给乌军送“业绩”。
(俄军坦克再多也经不起这么“送人头”)
乌情报部门此前声称,俄军会在接下来的大战中集结50万大军,1800辆坦克,5950辆装甲车,以及各类火箭炮、战斗机、直升机等装备。账面上的数据能打胜仗?武勒达尔一场伏击战,就让俄军真实战力现了原形,可谓是颜面尽失。也难怪乌东民兵领导人此前也感叹,前线形势不容乐观。
俄军在武勒达尔一场“冲锋”,显示出俄正规军仍缺乏打硬仗的能力。巴赫穆特方向,瓦格纳雇佣兵完全是靠着结硬寨,打呆仗,在尸山血海中拼出了一条路。但在乌东其他战场,似乎还没有看到俄军有这样的能力。
(乌军发布的视频截图,一名俄军士兵倒在装甲车旁)
如果仗这么打下去,让乌克兰继续拖时间,等到西方主战坦克、远程武器等一系列军援到手,这仗就更难打了。俄军不是没有可能重演“哈尔科夫大撤退”。这次大战的前线总指挥,可是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,俄军方第二人。如果再不能拿回整个顿巴斯,局面不仅会相当难看,恐怕还会动摇俄罗斯人继续打这场仗的决心。